目录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目录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

像天才一样成长,但你不是天才,只是最好的" 你自己"。

有的人想要出类拔萃,有的人只想做个普通人,有个稳定的工作,过一份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按现在的标准,这样的人就叫没出息。所以中国的孩子是当人才痛苦,不当人才也痛苦。

我曾和微软公司中的90多人谈了话(大都是中国人,也有些是美国人),有300多个小时的录音以及几百万字的材料。

问题的关键不是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而是找出他们的共性:

1.他们的 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 ,事实正相反, 与贫寒之家联系密切 。在我的30个研究对象中,有28人出生在平常人家,其中22人出生在小城小镇。另外两个拥有大户人家背景的人,也在他们的童年时代经历过家境不景气的磨练。

2.我没有发现一个能与他们的成功之路联系起来的家庭教育模式,认为家庭教育一定要严格或者一定要宽松的观点,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是,这30个人在受教育的年代里,无一例外地希望有一个 宽松的环境 。其中那些年龄稍大、已经有了子女的人,全都声明自己将不会以严格甚至强迫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3.无论是"严格教育模式"还是"宽松教育模式",家庭都显示出很强烈的正面影响。30个人的父母中有十多个教师,其比例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总的来说, 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 ,而是 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

4.全都有一个 充分发展独立意志的过程 。 越是严厉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让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获得自由的空间 。其中三个最典型的采用"严格教育模式"的家庭,都有一个"少小离家"的故事紧随其后。李开复11岁离家,沈向洋11岁离家。张亚勤12岁离家。

我没有发现考试分数" 第一名"与日后的成就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事实上,这30人中的大多数,在学生时期并不是"第一名"。他们更多地处在第三到第十名的位置上。他们中间流行着"不必在意名次"的说法。

6.他们用在背课本和做习题上的时间,大大低于同学中的平均值。 其中80% 的人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拥有广泛的兴趣,而不只是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7.他们不仅关心 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 的,而且更关心 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 哪些事情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 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 。他们 无一例外地在自己想要做和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8.我没有发现他们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商。事实是, 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情商都显示出比智商更重要 。他们毫无疑问属于聪明的孩子,但是像他们一样聪明的孩子有很多,比他们更聪明的孩子也有很多。 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拥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9.他们都经历过一个" 开窍时期 “。在此之前,他们全都没有承受过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力;在此之后,他们全都 在内心中增加对自己的压力 。所谓"开窍时期”,是从混沌到自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飞跃性的转变。他们的"开窍时期"几乎全都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期望的发生在初中阶段。 父母的这种期望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无关,而与考试为先导的教育体系有关。所以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把压力集中在孩子的初三和高三,这恰恰是孩子尚未" 开窍"而心理又处在逆反阶段的时候,等到孩子进入大学能够承受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反而放松了对他们的压力。

10.他们全都 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 。

这个晚上发生的事情,在今天看来的确有些引人回味。一个人毕生的命运取决于一张表。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中国,人人习以为常,即使是父亲自己,也没有多少联想。迄今为止,他极少在儿子的学习上操心,平时甚至很少过问儿子的考试得了多少分。事实上,他在家里很少说话,可是一旦开口,就很有力。他的最有力的一句话,就是那一天说出来的:“我儿子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户口和一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