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测试报告与测试计划

测试报告与测试计划

测试报告与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

引言:目的、背景、范围、定义、参考资料

2.测试内容:测试功能清单

3.测试规则:进入准则,暂停/退出准则、测试方法、测试手段、测试要点、测试工具

4.测试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特定测试环境要求

5.项目任务:测试规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准备,测试执行,测试总结

6.实施计划:工作量估计、人员需求及安排、

、其它资源需求及安排、可交付工件

7.风险管理

测试报告的内容

测试报告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目录:

· 首页

· 引言(目的、背景、缩略语、参考文献)

· 测试概要(测试方法、范围、

、工具)

· 测试结果与缺陷分析(功能、性能)

· 测试结论与建议(项目概况、测试时间 测试情况、结论性能汇总)

· 附录(缺陷统计)

各部分的格式与内容

1、首页

·· 报告名称(软件名称+版本号+XX测试报告)

·· 报告委托方,报告责任方,报告日期等

·· 版本变化历史

·· 密级

2、引言

2.1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

实例:本测试报告为XXX项目的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需求(或达到XXX功能目标)。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

2.2 项目背景

对项目目标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必要时包括简史,这部分不需要脑力劳动,直接从需求或者招标文件中拷贝即可。

2.3 系统简介

如果设计说明书有此部分,照抄。注意必要的框架图和网络拓扑图能吸引眼球。

2.4 术语和缩略语

列出设计本系统/项目的专用术语和缩写语约定。对于技术相关的名词和与多义词一定要注明清楚,以便阅读时不会产生歧义。

2.5 参考资料

  1. 需求、设计、

、手册以及其他项目文档都是范围内可参考的东东。

  1. 测试使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指标、公司规范和质量手册等等。

3、测试概要

测试的概要介绍,包括测试的一些声明、测试范围、测试目的等等,主要是测试情况简介。(其他测试经理和质量人员关注部分)

3.1测试方法(和工具)

简要介绍测试中采用的方法(和工具)。

提示:主要是

,测试方法可以写上测试的重点和采用的测试模式,这样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是否遗漏了重要的测试点和关键块。工具为可选项,当使用到测试工具和相关工具时,要说明。注意要注明是自产还是厂商,版本号多少,在测试报告发布后要避免大多工具的版权问题。

3.2测试范围(

简要介绍

的设计方法。例如: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因果图,以及用这类方法(3-4句)。

提示:如果能够具体对设计进行说明,在其他开发人员、测试经理阅读的时候就容易对你的用例设计有个整体的概念,顺便说一句,在这里写上一些非常规的设计方法也是有利的,至少在没有看到测试结论之前就可以了解到测试经理的设计技术,重点测试部分一定要保证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用例设计方法。

3.3

与配置

简要介绍测试环境及其配置。

提示:清单如下,如果系统/项目比较大,则用表格方式列出

数据库服务器配置

CPU:

内存:

硬盘:可用空间大小

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

机器网络名:

局域网地址:

应用服务器配置

…….

客户端配置

…….

对于

和要求也可以使用相应的表格,对于

的,可以根据

列出相关配置。

4、测试结果与缺陷分析

整个测试报告中这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这部分主要汇总各种数据并进行度量,度量包括对

的度量和能力评估、对软件产品的质量度量和产品评估。对于不需要过程度量或者相对较小的项目,例如用于验收时提交用户的测试报告、小型项目的测试报告,可省略过程方面的度量部分;而采用了CMM/ISO或者其他工程标准过程的,需要提供过程改进建议和参考的测试报告-主要用于公司内部测试改进和缺陷预防机制-则过程度量需要列出。

4.1测试执行情况与记录

描述测试资源消耗情况,记录实际数据。(测试、项目经理关注部分)

4.1.1测试组织

可列出简单的测试组架构图,包括:

测试组架构 (如存在分组、用户参与等情况)

测试经理(领导人员)

主要测试人员

参与测试人员

4.1.2测试时间

列出测试的跨度和工作量,最好区分测试文档和活动的时间。数据可供过程度量使用。

例如 XXX子系统/子功能

实际开始时间-实际结束时间

总工时/总工作日

任务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总计

合计

对于大系统/项目来说最终要统计资源的总投入,必要时要增加成本一栏,以便管理者清楚的知道究竟花费了多少人力去完成测试。

测试类型 人员成本 工具设备 其他费用

总计

在数据汇总时可以统计个人的平均投入时间和总体时间、整体投入平均时间和总体时间,还可以算出每一个功能点所花费的时/人。

用时人员 编写用例 执行测试 总计

合计

这部分用于过程度量的数据包括文档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率。

生产率人员 用例/编写时间 用例/执行时间 平均

合计

4.1.3测试版本

给出测试的版本,如果是最终报告,可能要报告测试次数

多少次。列出表格清单则便于知道那个子系统/子模块的测试频度,对于多次回归的子系统/子模块将引起开发者关注。

4.2覆盖分析

4.2.1需求覆盖

需求覆盖率是指经过测试的需求/功能和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有需求/功能的比值,通常情况下要达到100%的目标。

需求/功能(或编号) 测试类型 是否通过 备注

[Y][P][N][N/A]

根据测试结果 ,按编号给出每一测试需求的通过与否结论。P表示部分通过,N/A表示不可测试或者用例不适用。实际上,需求跟踪矩阵列出了一一对应的用例情况以避免遗漏,此表作用为传达需求的测试信息以供检查和审核。

需求覆盖率计算 Y项/需求总数 ×100%

4.2.2

需求/功能(或编号) 用例个数 执行总数 未执行 未/漏测分析和原因

实际上,

已经记载了预期结果数据,测试缺陷上说明了实测结果数据和与预期结果数据的偏差;因此没有必要对每个编号在此包含更详细的说明的缺陷记录与偏差,列表的目的仅在于更好的查看测试结果。

测试覆盖率计算 执行数/用例总数 ×100%

4.3缺陷的统计与分析

缺陷统计主要涉及到被测系统的质量,因此,这部分成为开发人员、质量人员重点关注的部分。

4.3.1缺陷汇总

被测系统

总计

合计

按严重程度

严重 一般 微小

按缺陷类型

用户界面 一致性 功能 算法 接口 文档 用户界面 其他

按功能分布

功能一 功能二 功能三 功能四 功能五 功能六 功能七

最好给出缺陷的饼状图和柱状图以便直观查看。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图标能够使阅读者迅速获得信息,尤其是各层面管理人员没有时间去逐项阅读文章。

图例

4.3.2缺陷分析

本部分对上述缺陷和其他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缺陷综合分析

缺陷发现效率 = 缺陷总数/执行测试用时

可到具体人员得出平均指标

用例质量 = 缺陷总数/

总数 ×100%

缺陷密度 = 缺陷总数/功能点总数

缺陷密度可以得出系统各功能或各需求的缺陷分布情况,开发人员可以在此分析基础上得出那部分功能/需求缺陷最多,从而在今后开发注意避免并注意在实施时予与关注,测试经验表明,测试缺陷越多的部分,其隐藏的缺陷也越多。

测试曲线图

描绘被测系统每工作日/周缺陷数情况,得出缺陷走势和趋向

重要缺陷摘要

缺陷编号 简要描述 分析结果 备注

4.3.3残留缺陷与未解决问题

残留缺陷

编号:BUG号

缺陷概要:该缺陷描述的事实

原因分析:如何引起缺陷,缺陷的后果,描述造成软件局限性和其他限制性的原因

预防和改进措施:弥补手段和长期策略

未解决问题

功能/测试类型:

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差

缺陷:具体描述

评价: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是这些问题如果发出去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测试结论与建议

5.1 测试结论

1. 测试执行是否充分(可以增加对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功能性描述)

2. 对测试风险的控制措施和成效

3. 测试目标是否完成

4. 测试是否通过

5. 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项目目标

[1]

5.2 建议

1.对系统存在问题的说明,描述测试所揭露的

和不足,以及可能给软件实施和运行带来的影响

2.可能存在的潜在缺陷和后续工作

3.对缺陷修改和产品设计的建议

4.对过程改进方面的建议

6、附录

· 缺陷列表

· 缺陷等级定义标准

· 测试通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