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SpringBoot后端三层架构及其代码角色
深入解析SpringBoot后端三层架构及其代码角色
后端架构
- SpringBoot -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后端项目主要通过暴露API供前端调用,以便实现数据交换、处理和记录。这些项目通常遵循Restful规范,或通过RPC进行远程调用。无论哪种方式,后端程序的核心目标都是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本文将详细介绍SpringBoot后端的三层架构,并探讨其代码角色。
- Part 01 -
三层架构
在SpringBoot项目中,常见的后端三层架构包括控制层(Controller)、服务层(Service)和持久化层(Dao、Repository、Mapper)。这三层架构有助于组织代码,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控制层:Controller
控制层的主要职责是与前端进行交互。它暴露API到网络上,仅负责接收数据和返回数据。所有复杂的数据处理都应通过调用Service层的方法来完成。控制层类中不应包含任何成员变量,以避免并发问题。
服务层:Service
服务层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业务逻辑。它负责处理业务数据、调用持久化方法等操作。每个服务层方法的目标都是完成一个不可拆分的业务需求。同样,服务层类中也不应包含任何成员变量。
持久化层:Dao
持久化层的主要职责是与数据库交互,实现单表或多表的增删改查操作。它为上层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 Part 02 -
代码角色
除了三层架构对应的包和类,后端代码还包括其他重要部分,如全局变量、项目设置类、基础信息类、实体类、数据传输类、工具类和异常处理类。
1.全局变量(properties、yml)
全局变量通常存放在resource目录下,以application.properties或application.yml文件的形式存在。不同环境下的配置文件,例如:application-prod.properties(生产环境)、application-dev.properties(开发和测试环境),用来区分不同的配置。配置文件包含数据库连接信息、全局路径和接口等。
2.项目设置类(config)
项目设置类用于指定SpringBoot项目的配置。例如,可以通过@ComponentScan指定扫描路径等。
3.基础信息类(common)
基础信息类用于规定API返回的基础信息格式。例如,可以规定返回格式为:{操作时间,错误信息,数据对象}
4. 实体类(entity)
实体类对应数据库中的表,便于读取和写入数据。每个数据库表对应一个实体类,每个列名对应实体类的一个属性。
5. 数据传输 类(dto)
数据传输类(DTO)是为了迎合业务需求而创建的类。与实体类不同,DTO通常是多个表的组合,属性名与数据库列名可能有较大差异。DTO用于在不同层级间传输数据或传输到前端。
6. 工具类(util)
工具类用于数据处理,通常是自定义的。例如,用于验证文件正确性的工具类、将对象转换为Map的工具类等。
7. 异常处理类(exception)
异常处理类用于处理自定义异常,可以在任何地方抛出并阻断当前任务。它有助于提供明确的错误提示,并记录错误日志。
SpringBoot后端三层架构和代码角色的划分,有助于提高代码的组织性和维护性。在实际开发中,控制层不应包含业务逻辑,服务层不应包含成员变量,持久化层专注于数据库交互。通过合理划分代码角色,可以使项目更加健壮和可维护。
说明
文字丨代码星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