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编程题斐波那契数列
目录
《数据结构与算法》编程题:斐波那契数列
题目描述如下:
分治策略是算法设计的重要策略之一,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把问题进行分解成一些子问题,通过子问题的求解完成对原问题的求解。其关键是分解和合并,好的分解或合并方法才会产生高效的分治算法。
分治策略设计出的算法最常见的就是递归算法。但是如果在分解时,分解出的子问题有很多是重复的,那么这样的分治(递归)算法求解问题的效率就非常低。例如斐波那契数问题,如果采用递归求解,算法效率非常低:O( 2n )。而如果采用递推求解(动态规划自底向上求解),算法效率非常高:O(n)。
现在请你编写程序,统计计算一个斐波那契数时分解出的各子问题的个数。
斐波那契数的定义如下:
Fib(0)=0
Fib(1)=1
Fib(n)=Fib(n-1)+Fib(n-2)
输入: 一个整数n,即计算Fib(n)
输出:n+1行,即各个子问题的值及该子问题的个数。
例如
输入:
5
输出:
Fib(0)=0,spn=3
Fib(1)=1,spn=5
Fib(2)=1,spn=3
Fib(3)=2,spn=2
Fib(4)=3,spn=1
Fib(5)=5,spn=1
注:spn是该子问题的个数。
这道题目有点坑,题目说用递归效率很低,用递推效率就非常高,它的意思就是想鼓动你用递推算法解决这道题目,用递推算法算斐波那契数的值很好算,但是算子问题的个数很不好算,所以最后还是要用递归算法求解子问题的个数。这里大家可能对spn的取值有所疑惑,看下面的这张图再加上我的解释大家就明白了:
(字写得不太好,大家见谅哈)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 “1”有五个,“0”有四个,“2”有三个,“3”有两个,“4”和“5”各有一个,数量对应spn的数量,上述这张图就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子问题分解图。大家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话可以在下方留言。
下面给出求解本题的C++完整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 10005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result[MAX] = {0};//存储各个斐波那契数的结果
int spn[MAX] = {0};//存储相应的子问题个数
//递归函数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子问题个数
int fib(int n){
spn[n]++;
if(n==0){return 0;}
else if(n==1){return 1;}
return fib(n-1)+fib(n-2);
}
int main()
{
int n;
scanf("%d",&n);
result[0] = 0;
result[1] = 1;
int i;
//递推算法求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for(i=0;i<=n;i++){
if(i==0){continue;}
else if(i==1){continue;}
else{
result[i] = result[i-1] + result[i-2];
}
}
fib(n);
//按照要求打印结果
for(i=0;i<=n;i++){
printf("Fib(%d)=%d,spn=%d\n",i,result[i],spn[i]);
}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