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就像开源的过滤器
微软就像开源的过滤器
“除了技术和实力上的比拼,微软对开源一直实行正面竞争、背后分化的策略。”秦勇说。但同时秦勇也认为这是开源运动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从侧面反应了开源力量的不断强大。
一方面微软一直在挖
Linux
和开源界的栋梁人物。包括曾经国内
Linux
业界的重量级人物——拓林思总裁潘迪、曾担任
Linux
基金会的技术总监
Linux
标准组组长、国家软件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 张红芬 博士、曾经的
Linux
技术专家汤姆·汉拉汉……秦勇表示,微软的“挖墙角”带走了开源界的很多强将,既壮大了自己也削弱了开源的力量;同时开源人员的重组、重要技术人员的寻找和培养也拖缓了开源的步伐。
另一方面,对于
Linux
厂商,微软实行分化、瓦解、吞并、联合等方式。比如与
Novell
、
Xandros
的 合作 ,而且微软还在试图与更多的
Linux
厂商合作,这些举动实际上都是在分化
Linux
阵营。
谈到
Novell
与微软的合作,同在开源界的秦勇表示他很难理解
Novell
的做法。在他看来,微软的商业化软件与开源的开放化是水火不相融的两个体系。“我深知商业利益的诱惑性,但开源运动讲究的开放的精神,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诱惑翻起了精神和内在的灵魂,那么即使做的仍是开放源代码的工作也不能称为是真正的开源。”
在对
Novell
立场不坚定深表失望的同时,秦勇说“这样也挺好,清洁了开源的阵营。” 他认为微软就像开源的过 滤器 , 它的竞争既推动了开源技术的发展,也 过滤 和淘汰了立场不坚定的厂商和个人,让真正开源的精神和内容更加纯粹、更加坚强。
秦勇紧接着又强调,开源产业的发展除了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以及与商业软件的竞争策略之外,重要的因素还包括自身竞争心态的调整与产业 环境 的完善。“当今产业的竞争环境很残酷,我们开源不能说也不会说要打倒谁、吃掉谁,这既不现实也不是平和的竞争心态。”在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整个开源的厂商要摆好心态,避免免费送软件、故意压低价格等恶性竞争,完善产业生态链,谋求开源产业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