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AI代理的手脑革命与通用智能新范式
Manus:AI代理的“手脑革命”与通用智能新范式
2025年3月6日,一款名为 Manus 的AI产品在全球科技圈掀起巨浪。这款由90后中国团队打造的“全球首款通用型AI代理”,不仅因技术演示视频的惊艳表现引发社交媒体刷屏,更因二手平台上的邀请码被炒至16万元天价、A股市场AI智能体概念股全线涨停,成为继DeepSeek之后又一现象级AI产品。其背后折射的,是AI技术从“思考”到“行动”的范式跃迁,以及中国团队在全球AI竞赛中的创新突围。
一、Manus的本质:从“对话”到“执行”的跨越
Manus(源自拉丁语“Mens et Manus”,意为“手脑并用”)的定位是 通用型AI代理 (General AI Agent),其核心突破在于将大模型的认知能力与工具执行能力深度融合。与传统AI助手(如ChatGPT)仅提供文本建议不同,Manus能够自主规划任务流程,调用软件工具完成端到端操作,最终交付可直接使用的成果。
例如,用户可向其发送一个包含10份简历的压缩包,Manus会自动解压文件、提取关键信息、编写Python脚本生成分析报表,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类似的场景还包括股票数据分析、旅行规划、合同审查等,覆盖办公、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这种“思考-行动-交付”的闭环能力,标志着AI从“知识顾问”向“全能执行者”的进化。
二、技术架构:多模型协作与工程化创新
Manus的技术路径与传统大模型厂商存在显著差异:
- 多模型集成 :不同于单一底座模型的开发模式,Manus采用“多重签名技术”(Multisig),整合Claude、DeepSeek、GPT等主流模型的优势,通过任务拆解调用最适合的模型完成子目标。
- 虚拟执行环境 :其“Multiple Agent”架构包含规划代理、执行代理、验证代理等模块,在云端虚拟机中模拟人类操作流程,如打开浏览器、操作Excel等软件,实现跨平台任务执行。
- 异步云端处理 :用户下达指令后,任务在云端自动完成并通知结果,显著提升复杂任务的效率。
这种“不造轮子,但造引擎”的策略,使得Manus在GAIA基准测试中超越OpenAI同类产品,尤其在处理多步骤复杂任务时展现出更高的可靠性。不过,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当前支持的软件工具链仍有限,无法操控PowerPoint等特定程序,且预设流程可能限制创造性发挥。
三、市场冲击:从资本狂欢到生态重构
Manus的爆火直接点燃了资本市场对AI智能体的热情。3月6日,立方控股、汉得信息等概念股单日涨幅超20%,用友网络、浪潮信息等企业服务与算力板块跟涨,反映出市场对AI应用落地的强烈预期。这种热度背后是行业共识: AI代理正成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载体 。OpenAI CEO Sam Altman曾预言“代理是下一个重大突破”,而Manus的实践验证了从“模型能力”到“场景价值”的转化路径。
与此同时,Manus的邀请码黑市交易暴露了供需失衡的现状。尽管官方声明二手平台邀请码均为虚假信息,但用户争相体验的现象,凸显了市场对“AI生产力革命”的迫切期待。
四、创始团队:中国90后的“硅谷式突围”
Manus背后的核心人物是 肖弘 ——一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90后连续创业者。其团队曾开发拥有400万用户的AI浏览器插件Monica,并获腾讯、真格基金等机构投资。肖弘的技术哲学强调“产品即壁垒”,他认为:“原厂(大模型厂商)的技术优势未必能直接转化为应用层的用户体验”。这种以工程化能力弥补模型差距的思路,恰是Manus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同样颇具传奇色彩:19岁时因开发猛犸浏览器登上《福布斯》封面,其技术极客基因为产品注入了强烈的创新动能。
五、挑战与未来:通用代理的“生死竞速”
尽管Manus暂居领先,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 巨头围剿 :OpenAI已推出Operator代理,并计划推出月费2万美元的“博士级代理”;Anthropic的Artifacts则通过“类人操作界面”增强交互体验。
- 技术天花板 :当前AI代理仍需依赖预设工具链,而真正的突破需实现开放环境下的自主工具学习,如同人类适应新软件的能力。
- 商业化路径 :参考Jasper等早期AI独角兽的教训,如何避免被大模型厂商的生态整合吞噬,将是Manus生存的关键。
未来,AI代理可能向两大方向演进:一是作为“数字员工”嵌入企业流程(如上海微盟的15个智能体矩阵已实现2分钟完成网店搭建);二是与具身智能结合,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无论哪种路径,Manus的启示在于: AI的价值终将回归场景赋能,而中国团队有机会在应用层创新中占据先机 。
结语:一场关于“工具革命”的隐喻
Manus的拉丁语本意是“手”,而它的出现恰似AI伸向物理世界的第一只“手”。这场“手脑协同”的革命,不仅重新定义了人机协作的边界,更预示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渐进式到来。正如MIT学者Zengyi Qin所言:“Manus虽非技术突破,却是工程创新的典范”。当硅谷仍在讨论AGI的伦理时,中国创业者已用一行行代码,将未来拉近至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