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容灾落地指南华为云主备容灾RTO和RPO最佳实践
云容灾落地指南:华为云主备容灾RTO和RPO最佳实践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数据资产与业务连续性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命脉。然而,许多企业在云容灾技术认知上存在偏差,尤其是对恢复速度的误解。现代云容灾可实现分钟级RTO(恢复时间目标),通过自动化故障转移等手段大幅缩短业务中断时间。当然,即使是在云计算环境中,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可靠性也仍是容灾上云的核心诉求。
提前规划RTO与RPO,不仅是合规与审计的要求,更是企业优化成本、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基础。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容灾中RTO与RPO的最佳实践,帮助企业构建高效、灵活的灾备体系
一、RTO与RPO:业务容灾的关键指标与规划意义
RTO( Recovery Time Objective 恢复时间目标),指的是从故障发生到业务恢复可用所需的时间。RTO越短,业务影响越小,但灾备成本通常越高;而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恢复点目标),指的是在故障发生前可容忍的数据丢失时间范围。RPO越短,意味着数据保护频率越高,对存储、计算和带宽的要求也更高。这两者构成了容灾能力的关键指标,也是构成业务连续性的技术基线。
为什么企业需要提前做好RTO与RPO预期?
• 合规与审计要求 :明确RTO/RPO可提供相关审计证明,降低可能因违反相关国家和行业法规带来的法律风险。
• 业务连续性保障与风险控制 :规划RTO和RPO能帮助组织量化业务影响,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 成本与资源的平衡优化 :遵循严格的RTO和RPO要求高成本付出,企业可根据业务优先级平衡内部资源分配。
• 技术选型与架构设计的基础 :明确RTO/RPO指标后,企业可提前评估不同容灾架构或技术(主备还是双活、同云异地还是混合云容灾)的可行性。
• 灾备演练与持续改进的标尺 :RTO/RPO为演练提供标准,可以随业务变动动态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
二、因“企”制宜:分层设计容灾指标及实战解析
在遵循合规的基础上,企业应该进一步制定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容灾指标。但云容灾领域仍然缺乏相应的国际标准,我们基于AWS的官方文档整理出了适用于云上容灾的分层容灾模型。该模型将容灾能力划分为四个渐进层级,企业可根据数据价值、中断容忍度、合规要求等维度选择适配方案:
以一个我们的客户场景为例,某证券交易机构承载日均千亿级交易量,拥有覆盖交易系统、客户账户管理、监管报表、OA系统等多种类型业务系统,为实现保障核心业务连续性的同时,避免对低优先级系统过度投入,我们与客户在业务系统分层设计容灾指标上达成了一致。
1、Tier-0 核心层:高可用与高成本并存
对于Tier-0核心应用程序,仅依靠外部工具往往无法满足高可用性要求。因此,需要企业在应用层面实现高可用,以确保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连续运行。该机构的证券交易系统、实时风控系统、高频量化交易引擎等系统要实现RTO和RPO接近于0,就需要使用冗余硬件(比如双活数据中心)和网络配置(比如多线路BGP接入),全局负载均衡、实时数据备份和故障转移机制。需要注意的是,高可用架构将显著增加资源和人力成本,有可能达到原生产系统的2到5倍甚至更多,因而需要充足的预算支撑。
2、Tier-1 关键层:首选混合方案构建
对于Tier-1关键应用程序,比如该机构的客户账户管理系统、资金清算与交收系统、双边报价系统,对业务连续性有很高的要求。通常建议企业采用混合方法来构建灾难恢复系统,以平衡灾难恢复成本与预算投资。例如,如下图典型的三层架构中,有状态数据(指的是需要持续跟踪和存储用户或系统状态的信息)通常存储在底层数据库中。对于底层,该机构使用了数据库级别的复制解决方案(比如Oracle Data Guard)来实现零数据丢失;另外两层,他们则采用了 来保护主机并在云中实现一键式恢复。
这种混合方案设计,实现了RTO<5分钟,RPO<5分钟,可在不更改现有软件架构的情况下实现基础设施级别的灾难恢复,使企业能够在控制整体灾难恢复成本的同时确保数据安全性和系统可用性,同时满足服务等级协议(SLA)要求。该混合方案是关键应用程序中灾难恢复的首选。
3、Tier-2 重要层:专业高效,面向未来
对于像监管报表平台、客户服务工单系统、资产管理平台等Tier-2重要应用程序,对RPO和RTO时间有一定的容忍度,因此建议使用成熟的灾难恢复软件来构建灾难恢复系统。该机构通过使用HyperBDR云容灾来保护所有主机。
基于HyperBDR的无主机技术,采用块存储主备模式,避免1:1配比灾备计算资源,相比传统容灾降低70%以上的云资源成本;自动备份和恢复,帮助该机构简化了运营;一键快速恢复的功能结合每2小时增量备份的策略,达成了RPO<2小时,RTO<30分钟指标,还可以满足对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需求,使企业能够随着发展而进行调整和优化。
4、Tier-3 其他层:成本效益兼顾可靠
对于第3层其他应用程序,例如内部OA系统、历史数据归档库、测试与开发环境等,RPO和RTO要求更加宽松,而对灾难恢复成本则更加敏感。基于对HyperBDR云容灾的了解,该机构还是选择了这个同时满足备份和灾难恢复需求的统一方案。通过利用云原生对象存储作为灾备介质,HyperBDR云容灾帮助该机构将这部分的容灾成本降低至占生产系统的5%,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时提供必要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潜在的数据丢失风险。
通过分层容灾设计,该机构成功实现“关键业务零容忍,次要业务低成本”的容灾策略,在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同时,精准匹配了金融行业合规与成本控制诉求。
三、云容灾的RTO与云平台能力密切相关
RTO由Host Recovery Time(主机恢复时间)和Business Recovery Time(业务恢复时间)组成,云容灾方案的RTO决定了业务在灾难后能多快在云上恢复运行,这与云平台能力密切相关。
基于公有云+成熟的云容灾方案的组合中,云平台的核心基础设施决定了云容灾方案在执行灾难恢复时的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计算资源调度、存储性能、网络传输效率和API响应速度,每个因素都直接影响RTO的长短。具体表现为:
• 计算资源调度 :云平台的实例创建速度和资源预留能力,影响恢复环境的快速部署;
• 存储性能 :云平台提供的云盘IOPS和吞吐量等存储性能、快照读取和恢复效率影响了恢复数据的速度;
• 网络传输效率 :在同一云平台内恢复时,云的内部网络性能决定了灾难恢复时的数据传输速度;
• API响应速度 :云平台计算资源和快照恢复的API响应速度,可能导致整体恢复流程变慢。
即使使用HyperBDR云容灾这样与公有云深度集成,最能发挥云本身能力的专业云容灾方案,云平台能力仍然是决定RTO关键因素。云平台的相应能力越强,HyperBDR的恢复效率就越高,企业的RTO也就越短,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业务连续性。
四、HyperBDR在华为云上的RPO/RTO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 与公有云的深度对接能力,以及云容灾方案RPO/RTO区间,我们以华为云为例,整理了在相应条件下HyperBDR实现的RPO和RTO表现。
1、RTO
• 块存储模式:不受磁盘大小限制,最快5分钟恢复
HyperBDR云容灾在块存储模式下,即使是1TB左右的数据量,也可以在华为云上实现最快5分钟的主机恢复时间,能够基于良好的并发能力使得RTO不受磁盘数量限制,表现出对磁盘类型极强的适应性。因而企业基于HyperBDR选择华为云磁盘进行容灾时,可以根据业务成本需求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磁盘类型,从而节省容灾成本;即使面对大容量磁盘或多盘情况,也能在HyperBDR助力下更大程度地缩短RTO。
• 对象存储模式:从分钟到小时级恢复,高性价比选择
HyperBDR云容灾在对象存储模式下,搭配高规格的云主机,100GB数据恢复最快20分钟,1TB数据的RTO最短可达1小时左右。当然,主流公有云的对象存储价格普遍低于块存储50%以上,因而虽然对象存储的RTO明显高于对象存储模式的,但是成本敏感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控制自己的容灾预算。
企业也可以通过混合策略,将对象存储结合快存储的方式将两者进行优势互补。比如,性能敏感型业务优先选择块存储,成本敏感型业务则采用对象存储。
2、RPO
在HyperBDR云容灾中,影响恢复点目标(RPO)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网络条件(带宽和延迟)以及数据更改量。其中,网络带宽和延迟则取决于用户当前环境与云端之间的连接(快存储是用户端与云中同步网关之间的公共网络连接,对象存储是用户端与云对象存储之间的网络连接);而另一方面,HyperBDR通过块级差分捕获技术来精确获取数据变化量。
在华为云上,HyperBDR云容灾可以在较高带宽下实现RPO5分钟,即使是在百兆带宽下也能实现60分钟左右的RPO,从而帮助企业减少带宽成本(实际场景可能受网络波动等因素影响)。
云上RPO与RTO的规划是业务连续性的“生命线”,需从业务本质出发,通过分级策略、技术选型与动态优化,实现成本、效率与风险的平衡。
无论是核心业务的双活架构,还是非核心系统的低成本备份,企业都应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容灾方案。借助HyperBDR云容灾及其与公有云深度集成的能力,企业不仅能实现分钟级的RTO与RPO,还能通过灵活的灾备策略,将容灾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唯有未雨绸缪,方能从容应对潜在风险,提高数据韧性,业务坚不可摧。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