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crum敏捷的视角看哪吒2的创作
用Scrum敏捷的视角看《哪吒2》的创作
去年我们公司邀请Scrum中文网的老师培训了敏捷开发课程,让我对敏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前阵子我参加了scrum中文网的一个直播,老师分享了敏捷在个人领域或生活其他领域的应用,很有意思。因为我学习敏捷,除了应用到本身软件研发的工作中,也喜欢关联生活中的事情。
比如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映,不仅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非凡魅力,其背后的制作过程更是一次对项目管理理念的精彩演绎,尤其是Scrum敏捷方法的巧妙运用,为影视行业的高效创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Scrum敏捷作为一种迭代式增量软件开发过程,常用于敏捷软件开发,其核心在于将项目拆解为多个短周期的“冲刺(Sprint)” ,强调团队协作、快速响应变化以及客户(或在影视中类似的利益相关者)的持续参与。在《哪吒2》的制作中,这种理念被融入到各个环节。
从团队组建来看,《哪吒2》构建了类似Scrum团队的架构。导演如同产品负责人,明确影片的核心目标与愿景,统筹故事走向、角色设定、视觉风格等关键要素,确保影片朝着预期的艺术和商业方向推进。制片人等则类似Scrum主管,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团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保障制作流程的顺畅,让导演和创作团队能专注于内容产出。而编剧、美术、动画、特效等各专业人员组成的开发团队,如同Scrum中的跨职能小组,各自发挥专长,紧密协作。
在制作流程上,《哪吒2》采用了类似Sprint的阶段性交付模式。将项目拆分为剧本创作、分镜设计、粗剪、精修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交付节点。在剧本创作阶段,编剧团队反复打磨剧情,可能经历多轮修改与讨论,如同Scrum中对产品待办事项(Product Backlog)的梳理与优先级确定,不断完善故事框架,为后续制作奠定坚实基础。分镜设计阶段则像一次冲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部分镜头设计,同时预留一定灵活调整度,以应对后续反馈与变化,这与Scrum中冲刺计划(Sprint Planning)和冲刺执行的理念相符。
在制作过程中,每日站会成为团队沟通协作的关键方式。各部门成员在站会上简短汇报前一天的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当天的工作计划,确保信息及时共享,问题快速暴露与解决,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工作延误与误解,这与Scrum中每日站会(Daily Scrum)的作用一致,能有效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同时,《哪吒2》重视用户反馈闭环,这也是Scrum敏捷中响应变化的体现。通过内部试映会、粉丝社群调研等方式收集观众反馈,如同Scrum中的冲刺评审(Sprint Review),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剧情节奏、角色设定等内容,使影片更贴合观众期待。例如,若观众对某个角色的性格塑造或某个情节的发展提出意见,制作团队能迅速响应,在后续制作中进行优化。
当然,《哪吒2》的制作并非完全照搬Scrum敏捷的标准流程,而是根据影视创作的特点进行了灵活调整与创新。但其中蕴含的Scrum敏捷核心要素,如团队协作、迭代优化、快速响应变化等,无疑对影片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为影视行业乃至其他创意领域在项目管理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合理运用敏捷理念,打破传统创作流程的束缚,提高创作效率与作品质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出更多精品。
哈哈我就这么一写图一乐,大家要系统学好,还是建议找官方敏捷课程,比如scrum中文网,专业又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