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技巧如何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说实话,一开始设计大纲的时候是没有这一节内容的,但是编辑大大给我的用户问卷中,就有人专门提到想要知道如何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我就很奇怪,这玩意还需要教吗,你要写什么东西,不是脑中自然而然就蹦出来的吗,咱写的是技术文章,又不是长篇小说,难道还会跑题不成?

后来我就去找资料,做功课,赫然发现,嘿!原来真的有很多人会写作不顺。

比方说写着写着思维就断了,写不下去,又比如写的时候很嗨,写完一看,傻眼了,明明想写印度尼西亚的,结果写成了印度。

然后对自己产生怀疑:我写作要么卡壳,要么难产,就算勉强挤出来也长得像二师兄这般磕碜,是不是自己写作能力不行,不适合写作啊?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你都这样了,还用怀疑嘛,你就是写作能力不行,不适合写作!

这就好比有个人,脑子想的是雄起,讲出来的是鸟语,经常忘记自己要讲的内容,同一句话不断重复好多遍,是不是明摆着表达能力不行,不适合交际?

但是,不要灰心,可以提高,虽然不可能登峰造极,但达到平均水准绝对没问题!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因为上面这个表达能力不行的人就是我,准确说是多年前的我。像我现在,去全国性的会议上做个合格的分享还是不成问题的,就是通过学习方法论外加实践的方式慢慢提高的。

写作也是如此,完全可以提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所以,知道自己写作能力不行、不适合写作,已经离你成为合格的写作之人不远了。

方法论的作用

所谓方法论,通俗点讲就是套路,虽然限制了天才的火花,但是保证了合格的下限。

这个不难理解,拿武侠举例,每个门派都有剑招或者拳法,招式都是固定的,这个固定的招式就可以看成是方法论,而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讲求见招拆招,是不希望有固定的套路的。

但是,这些固定的招数你又不能不学,因为天才总是少数,而学习固定的招式,至少可以保证门派弟子比路人强一截。

学习如何说话,学习如何写作也是类似的,对于那些天生会说话,天生会写作的人而言,方法论反而是个桎梏,会限制他们的发挥。

但是对于原本不是这块料的人而言,方法论可以让你迅速进入学习的正轨,保证了实践结果不至于太差。

突然想起了高三语文老师让很多同学高考作文直接写议论文,也是类似的原因,因为议论文的写作有固定的套路,虽说不会得很高的分,但也不至于太差,要是都像我一样写散文,低分的风险就会很大。

所以关于文章结构的搭建的学习,还是得从方法论学起。

这里,我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核心思想,并抽象出了若干写作方法论,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的学习。

个人愚见,并不一定准确,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核心思想

我仔细想了下,文章书写的核心思想无非这两个:

1.  文字前后连贯;

2.  内容重点突出。

这些核心思想和人类的认知特点正好是相匹配的。

1.  连贯性

人类的大脑有一套无意识的被称为直觉性思考的系统,这个系统不断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作出连贯的解释,如果解释得通,身体放松舒服,如果解释不通,会紧张并带来不安全感。

举个例子,瘟疫横行,大量死人,若无法解释,必然惶惶不可终日,所以古人加入“瘟神”加以解释,认为瘟疫是瘟神及其统率的疫鬼散布所至,解释连贯,自圆其说,便有了心灵寄托。

因此,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无论是一个段落中的文字,亦或者是整个框架架构,都需要有内在的联系,这样可以至少保证文章内容可以很自然地阅读下来。

如果上下脱节,让读者以为自己是不是少看了一段,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如何保持连贯呢?

文字层面

文字层面的连贯性主要通过关联词保证,分为八大类,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和条件。

如“虽然…但是…”就属于转折、“因为…所以…”就属于因果,这个非本小节重点,也比较基础,不展开,大家若有兴趣可自行去了解。

总之,很多人写的东西不知所云,正如有些明星在微博写的那些文案,就是关联词使用不当,或者没有使用,进而让人无法连贯地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框架层面

框架层面的连贯,一种是通过结构设计实现,另外一种就是使用承上启下的语句强制连贯。

先讲下结构设计。

有些事物天然具有连贯性,因此,如果我们的文章结构按照这些脉络搭建,自然就是连贯的。

最典型的具有连贯性的事物就是时间,所以,如果大家喜欢看小说,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小说都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的。

我们的技术写作也可以遵循这个策略,哪怕你写作的东西似乎与时间无关,也是可以强行关联。

比方说介绍某个浏览器新支持的 JS 属性,如果走时间线策略,那么可以这样设计:

我今天逛掘金

偶然看到了个JS属性

居然没见过

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是上去试探了下

呵,没想到这个属性还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故纵欲擒吗?那我就陪你玩到底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属性

该死,我好像爱上这个JS属性了

是不是这么一设计,原本可能很枯燥的 API 特性介绍就变得更耐读了呢?因为更连贯了。

具有连贯性的事物还有很多,例如数字一二三,方位上中下,从头到尾,从理论到实践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设计文章框架结构的理论依据。

再讲下强制连贯。

强制连贯多出现在上下内容偏差较大,风格不一,明显不连贯的场景下。

常见的语言描述示意:

  • 上面讲的是ABC,下面再讲下甲乙丙……

  • 扯远了,回到正题……

  • 想必上面的内容大家都已经了解了,接下来……

  • ……

这个相信很好理解,我就不举例子说明了。

最后,再讲下从强制连贯演变过来的强制中断。

最好的强制中断……很多人应该都使用过,就是“分隔线”!

人的大脑由于会自动进行连贯性脑补,因此,一定会尝试在上下两个自然段落之间建立联系,可一旦发现连不起来,就会焦虑不安,造成阅读不畅。

解决的方法,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使用承上启下的语句强制连贯,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视觉上强制中断,比方说分隔线,人一看到,就知道这是两个完全分离的内容,大脑就不会去主动建立连贯性,自然也就不会有不安和焦虑了。

2.  突出性

人类的直觉系统除了有连贯性判断,还有典型性判断。这种判断可以快速识人辨物,而典型性判断都是通过某些具体的特征点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错误率较高,但是由于消耗能量少,且有利于提高生存几率,因此一直遗传了下来。

例如在蛮荒时代,前面出现一个五大三粗,凶神恶煞之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躲得越远越好,虽然说有些凶神恶煞的人其实像夏目¹一样温柔,但是一旦此人是真凶残,而你又没避开,那就会被打死,失去的生存的机会。

文章的阅读也是如此,如果内容缺乏典型性,也就是无法迅速做出判断,就会焦虑、就会不安,这种感觉就好似无法判断前面这个人对自己有没有危险一样。

所以,在文章架构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让文章的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脉络清晰

要想让脉络清晰,很简单,下笔之前归纳总结,下笔之时标题呈现。

因为标题又大又粗,非常吸睛,以标题作为经脉,是骡子是马,用户一眼就能看出,不会产生阅读焦虑。

如果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则标题可以多级嵌套,也就是分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下图就是基于标题自动生成的目录树,是不是文章的脉络结构一目了然?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b74ec3f046084959b4c77f806b1aeafc~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目录树虽好用,但是在移动端却不支持,此时可以在文章顶部自己建一个目录。如果条件允许,例如自建博客,还可以给这些目录增加点击定位的功能,方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点。

例如我介绍 Flex布局 的这篇文章就使用了表格列表,方便快速索引:

介绍 HTML全局属性 的文章则使用平铺的关键字作为目录:

重点突出

所谓的重点,就是你想传达给读者的核心内容,可以是技术本身,也可以故事本身,也可以是你这个人。

如何突出呢?三个要点:标题、位置和篇幅。

操作也很简单:

  • 要点标题需体现;

  • 亮点位置可靠前;

  • 重点篇幅不设限。

我们不妨拿上面那个“我今天逛掘金,偶然看到了个 JS 属性……”案例来解释下。

如果你想突出技术,则可以这么架构:

标题:我遇到的 JS 属性…

这个JS属性可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欲情故纵,还会玩火

成功激怒了我

深入交流后发现竟然这般甜美

首先她……

然后她……

再者她……

最后她……

万幸,今天逛了掘金

如果你想突出故事,则可以:

标题:我今天遇到个很棒的事情

今天逛掘金

竟然找到了让我心动的JS属性

怎么回事呢?

我本来……

没想到拒绝我

很好,你已经成功地引起我的注意了

我就继续试探

……

我就说过,你早晚都会是我的

如果你想突出你自己,则可以:

标题:看我如何搞定…

这种事情也就我能做到

这个JS属性是个磨人的小妖精

要想拿下可不容易

我就想着……

于是决定……

结果却挑战我的底线

不能放弃,再次……

这下终于……

看,多么甜美!

学我,你也可以!

上面三个例子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第一个例子重在讲属性,第二个例子重在讲故事,第三个例子重在讲自己。

分别对应技术写作中的技术介绍、人生轶事和难题解决。

可以看到,内容不同,目的不同,也就决定了突出的重点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决定了文章的框架结构。

好,上面底层理论的部分讲得差不多了,下面进入上层理论环节,讲一下各种技术写作场景下可以使用的写作套路。

具体的写作套路

这里按照文章类型的不同讲下我认为可以拿来套用的写作路数。

正所谓一图胜千言,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对应的文章架构,每一种写作结构我都做了示意图,如果图片看不清楚,可以放大查看。

1.  技术科普

技术科普是人人都可以创作的一种文章类型,这类文章适合新人阅读,受众广泛。

这类文章结构可以如下图这般搭建: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3f8d57b2a67f48eaa2801e9c02b64070~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很多在线文档也是按照这个结构撰写的。

2.  原理剖析

原理剖析类的文章对于创作者加深对当前技术的理解很有帮助,虽然受众不一定广泛,但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很有帮助。

通常,这类文章可以遵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架构策略,方便他人的学习与理解。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9df805302252427ea06a07fe56f9541f~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3.  功能实现

我们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功能实现的,比方说“鼠标经过按钮变色”就属于一个功能,点击按钮复制内容也属于功能。

所有这些功能的实现都可以创作成文章,而这些文章会成为搜索引擎流量来源大户。

因为很多开发者在实现某一个功能的时候,都习惯先去找找有没有现成的代码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章中一定要放代码,最后配上演示页面,然后为了吸引用户继续阅读,通常会把实现好的效果放在最前面,即上面提到的亮点前置。

所以,可以尝试使用下图所示的文章结构: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d7b74bc0982342f4b5f0a02b70e4926b~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4.  使用教程

每个人对教程的理解不一样,在我的写作认知中,教程专指针对小白的那种奶妈式的教学文章,会非常详细与具体,会有大量的配图与案例,生怕对方走错一步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类文章其实按部就班呈现就可以了: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d2e2e795f3eb4e618b9413c67ad90783~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5.  问题解决

如果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写给公司内部的人(尤其是领导)看的,或者说写作的目的是炫一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则自己的思考过程一定要重点阐述。

如果你写作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希望帮助外面遇到同样问题的人,那就可以多讲讲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即可,别人对你的思考过程并不在意。

下面这个文章结构示意图是按照内部创作的背景设计的,强调个人在整个过程中的能动性。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9cda728b76b54673861ccf39406c7d57~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如果你是对外创作,则可以根据侧重点不同,微调写作结构。

6.  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一定是对内的,即使我们在外网看到一些大公司团队发的项目总结类的文章,也是内销转出口。

这类文章一般看起来都很高大上,但读完一阵空虚,啥也没学到。

这是正常且理所当然的,因为项目总结的目的本质上就是一种职场邀功炫技手段,而不是技术传道。

所以,这类文章的难点不在于结构设计,而是如何通过不会让人反感的朴实无华的语言透露出项目牛逼、项目人员牛逼的信息。关于这个,有兴趣可以去第8小节看一看。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a5c0133d1e2747eabd5a97f52997f2ba~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7.  会议记录

国内每年都会有很多技术峰会,当然,这几年因为口罩原因,多以线上为主了。

然后各个城市还有不少免费的技术沙龙,各个技术社区也会有一些免费的线上活动,一些知名行业从业者也会不定期直播,因此,只要你有兴趣,都可以作为观众参与其中。

参加完了,是不是可以写篇文章记录下呢?

跟大家讲,这种文章不需要技术含量,但是访问量相当的高,因为人都是懒惰的,总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收获最多的东西。

一看,嘿,这个不错,我只要花几分钟看一下,就能学到别人花好几个小时学到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哪怕什么都没学到,至少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怎么看都不亏。

而这类文章的内容结构也比较固定,就按照时间进行组织就好了,会议的按会议时间,直播的按直播时间。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5ebf47b42f6f48fdb0f6d1e3535b7183~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8.  工具测评

这类文章也非常适合新手创作,大家应该也都见过,比方说某某框架初体验、A 框架和B 框架我该使用哪个?

这类文章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评测,你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是否建议读者使用这个工具之类的。

但评测是否中肯可信,还需要一些证明,这些证明就可以通过展示使用过程和最终效果来完成。

下图是可以参考使用的一种框架结构: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55ea07e3d15748469651aa7e3451996d~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9.  技术人文

如果是技术人文,则情况就会变得复杂,因为技术人文所包含的写作范围非常广泛,例如软技能分享、心理困惑答疑、职业发展指导、行业发展看法等都属于技术人文的写作范畴,而不同的主题所需要的框架结构都是不一样的。

很多文章可以从其他类型的文章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套路,这里,我就单纯地展示下观点类的技术文章的写作结构: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0edc76a363ff4fad880fadd311c8c775~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10.  职场故事

职场故事通常都是当事人的真实经历,是比较好写的,按照时间线讲好每个时间段的故事即可,如果分享的是刚编的故事,也可以遵循这个套路: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986bec16a5ef47f09d8b5cbfe60ddc6c~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技术文章,例如技术八卦、行业新闻等,我就不一一展示了,基本上都是有迹可循的。

没有固定的套路

回到本文一开始的那个观点,写作其实是没有固定的套路的,这就像武功招式一样,这一套剑法必中其要害,结果人家穿了软猬甲,刀枪不入,是不是需要变化和调整?

写作也是这样,现实世界总是多变的,理想的条件总是难以满足,所以,套路虽好用,但也要学会应变。比方说:

1.  不同的账号主体

同样类型的文章,如果发布的账号主体不同,则文章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比方说你想使用团队账号宣传自研的 UI 框架,哪怕里面代码 100% 都是你写的,你也不能以“我”的口吻进行讲述,更不能进行个人的展示,一定要所有的功劳归结为团队。

同时文章的框架结构需要保守,就正常的文章结构即可,语言也要平实,用实力说话,而非形式,因为中性与稳重的团队形象是最安全,也是最受益的。

但如果你是个人账号宣传,那么理论上,你文章的写作结构是无限自由的,没有所谓的框架,你可以怎么舒服怎么来,哪怕文章开头先来一段废话,吐槽吐槽最近发生的事情,也没问题,在文章中吹嘘老子天下第一,也没问题,只要做好被人喷的心理准备就好。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了,我当年的文风可是以啰嗦著称的,甚至从 bug 变成了 feature。

还记得有位同行在某网站看到了一篇文章,一读,眉头一皱,不对劲,这么多与主题无关紧要的废话,莫不是张鑫旭写的,我看的是盗版?一查,还真是!

所以,看到没,技术写作,内容好才是王道,内容优质,大家的容忍度可是很高的。

至于啰嗦的原因嘛,咳咳,因为单身久了,无人倾诉,所以通过文章抒发表达欲了,变成了话痨风格。

2. 不同的阅读对象

同样的主题,给同事看的和给同行看的文章结构也是大不相同。

还是上面那个 UI 框架的例子,如果是公司内部平台发文,给同事看的,也希望领导可以看到,那你的内容结构可以围绕如实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产出展开,遵循不包装,不夸张,不过谦的三不原则,展示最真实的情况。内容上多展示数据和成果,少介绍具体技术细节。

但是,如果是对外发文,则需要包装成这是团队的功劳,都是因为领导的支持,我才能放心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然后多讲讲技术实现。

这里大家可以好好品一品,是很受用的职场教学啊,有些反直觉的,有些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这些人是这样做的:哎呀,做人要低调谦逊,所以对内文章我就含蓄点,对外反正没什么熟人,我就装逼装一点。

喂喂喂,哥哥,你搞反了呀!😂

我们升职加薪是要靠成绩说话的,你不说,你不讲,别人如何知道?

所以,大胆描述,你所做的工作都是真实的,经得起考验的,不会有人说什么的,你就不要支支吾吾的,急死人了!

而对外,你把自己吹得再牛,会让你升职加薪吗?做梦!你要至少吹个三五年,吹出行业影响力才行,敢问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所以对外的时候就把功劳给团队,给领导记一份,别人一看你的技术分析,瞬间就懂了,这个 UI 框架你是技术骨干,你牛逼。

反而说不定哪天领导在外面看到你这篇文章,一读,发现这小子挺上进的,不枉我给机会,原来记住我的好呢!

瞧见没,既不影响你的对外影响力,对内还增加了同事和领导的好感,是不是双赢,直接赢两次?

——

当然,还有其他需要调整文章结构的场景,篇幅所限,我就不一一展开的。

最后再啰嗦一句,虽然说个人写作自由无限,但还是要有合适的度,在你还没有那么强的驾驭能力情况下,建议还是遵循常见的写作套路去创作。

这就好比有些小说和影视剧,想在题材和编排上创新,比方说时间循环嵌套,梦境与现实转换等,结果能力不足,驾驭失败,读者的思维没能跟上,最后,分不清当前的剧情梦境还是现实,是过去还是现在,适得其反。

——

注释1.  夏目是动漫《夏目友人帐》中的男主,被誉为日漫中最温柔的男人。